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第一学段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经过两年半的实验,老师们对本套教材的风格和特色已比较熟悉,对第一学段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已有了体会。这里仅结合本册教材的内容及编写特点提出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参考。

一、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资源。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本册教学内容涵盖了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各个领域的教学因目标和要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方法。

例如“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掌握的是计算的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安排在这一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同时与前面所学计算相比,计算的复杂程度增加,需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除了以上基本目标外,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还要求把计算放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变学习计算的过程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认识数学的作用,同时仍然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要求。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学在第一学段已经是第四次出现,这个单元的教学除了仍要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以外,重点要放在数据分析这个内容上,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统计图显示数据的分析,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从而体会到统计的作用。在这一单元中还安排了“平均数”。过去“平均数”的教学是放在应用题教学范围内,教学的重点一般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上。现在放在统计中教学,重点要转移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及其在统计中的作用。因此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例2是使学生认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是可以用于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种统计量。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直观演示或操作学具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这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数。并结合学生了解的一些实例,如考试平均分、人均耕地面积、水稻平均产量、排球队员平均身高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表示的意义。要注意培养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和判断的意识,例如例2中开心队的身高按顺序排列是142、143、144、145、146(厘米),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不用计算就可以判断是144厘米;第44页第2题表中一周的最低温度分别是10℃、10℃、11℃、12℃、12℃、12℃、12℃,可以判断一周的最低平均温度在11℃-12℃之间。至于平均数的求法,根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进行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掌握,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

又如“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是在学生认识立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方向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具体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及排列顺序;可以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别其它七个方向;能识别和描述地图上表示的方向。至于辨别方向的方法,主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太阳、路标等,不要作过高要求;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要求,比如我国北方描述位置和方向,一般习惯用方向的词语,而南方多数习惯用前后左右来描述。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老师们还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要拔高要求。例如在“24时计时法”中,求经过时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可能要用复名数的换算,跨天还要分段计算,所以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只有能看钟面数出或借助教材的线段图用口算求出即可。“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根据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的要求编排的,因为是初步认识,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小数,小数加减法一般限于一位小数,且结合元角进行。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从太阳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一生活常识出发认识方向,从学生经常接触的商品单价去认识小数。“年月日”虽然在本册是第一次出现,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学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加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加以引导。如你知道一年有365天,它是怎样得出的?从而引出认识大月、小月和各月天数;为什么有的二月是28天?有的二月是29天?引出平年和闰年等。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学习。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就乘的顺序和第二个因数乘得的积的个位应该写在哪里?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开展讨论;认识东南西北,可以结合上下前后左右,如前面向东,那么右面是南,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地图上的方向一般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认识新的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观察讨论它们与以前见到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应该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统计图;学习小数加减法,借助元角计算,结合整数加减法计算要相同数位对齐,思考小数的数位如何对齐呢?

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一方面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例如认识东南西北就可以在学校操场或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进行;年月日教材是采用认识有意义的日子引出的,也可以由说说今天的日期或说说自己出生的日期引入。另一方面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复习和铺垫,例如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可以先进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和表内除法的口算练习。

三、引导探索,促进合作。

自主、探索、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可以多组织一些探索性的学习,以更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材在这方面创设了很多情境和条件,例如乘除法的计算,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在“面积”的教学中,设置“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开展对“面积单位”的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概括这样探究的过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组织。1、给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如认识平年和闰年时,可以让学生观察1993年-2004年2月份的月历,然后填写统计表。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天数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2、引导探究,在探究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有的2月有28天,有的2月有29天(引出平年和闰年)→排列都是3个28天,1个29天(4年一个闰年)→你能发现判断闰年的方法吗?

3、在探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质疑问难,教师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判断闰年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凡是单数的年份都不是闰年、开奥运会(夏季)的年份都是闰年,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再进一步启发思考,双数的年份都是闰年吗?根据4年一闰,猜想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

4、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和汇报,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之一。为体现这一目标,本册教材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结合各部份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各部份知识教学的目的之一。例如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讲解例题,要借助教材的情境图或者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练习和训练也不仅是单纯的计算题,要注意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计算知识去解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教材单独设置了“解决问题”的单元,如本册的第8单元,主要安排了用乘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问题。要注意与过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的区别。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侧重于分析应用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的呈现是按类型出现的;而“解决问题”这个单元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应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教材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而不是文字表述的条件和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第三、安排“数学广角”,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和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推理的能力。

五、重视估算和实践活动的教学。

估算和实践活动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提出需要加强的两个内容,也是在以往教学中薄弱的和被忽视的。本册教材结合乘除法和面积的计算,安排了较多的估算和估测的内容,教师应充分认识估算和估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及对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作用。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1、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估算估测,并与口算、笔算结合使用,使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提高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算法的能力;2、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估测的机会,如让学生运用估算或估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或估测检查计算的结果,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估测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意识, 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内容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这两个活动对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适用,而且与前几册比较,活动形式由数学游戏或模拟现实活动的形式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既体现知识的运用,又体现调查(搜集信息)-讨论方案-设计与制作-展示、交流与应用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要提高对开展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要只从考试的角度考虑,看作可上可不上的内容;要认识这部分教学与其他内容教学的区别,即要更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实践,不要形成教师带着学生作;活动的过程和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例如结合“位置与方向”教学,组织辨认方向、设计路线的实践活动;结合“面积”教学,组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等。

六、利用教材资源,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本册教材提供较丰富的素材,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及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结合教学有机的利用。例如结合找父母的生日,教育学生要关心父母和他人;结合在地图上找“五岳”、自己的家乡及我国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了解;结合有意义的日子、指南针、小数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历史和科学发展史;结合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等。还可以结合本册教学内容,开展查阅资料、课外阅读活动,如结合年月日学习,了解历法的知识;结合认识方向,了解辨别方向的方法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相关内容:

“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第二次经验交流会
人教数学A版教材的培训手册
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中
新课改下数学教与学的几点做法(人教A版)
感受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
新教材《数学必修1》(人教版A版)实施的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究2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