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能“动”的现象初探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一些不能“动”的现象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现象:高一新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欲望很大,但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跟着老师“动”起来,听课显得很吃力,自己操作时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对数学毫不敏感,没有一定的悟性,想学好但又很困难,导致对数学科的学习焦虑情结,对数学学习产生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学生的学习效率低,预习课本、听课都是“似懂非懂”,做有些题目时对题意不能正确理解,分不清条件和结论,不知道如何运用已知条件,思维混乱,难于下手,听了讲解,才恍然大悟,觉得“这有什么,很简单嘛。”有的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差,对应用题总是一筹莫展,对所学知识不能潜移默化;还有学生说:“我上课已经听懂了,但就是做不了题,我该怎么办?”,真的听懂了吗?这值得考虑。

二、不能“动”现象分析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造成学生不能“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焦虑与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心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想在课堂上解答较为困难的问题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宠爱和重视。一旦表现自己失败,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反而受到同学的讥讽、嘲笑,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敢“动脑、动口、动手”。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格为自卑、优柔寡断、悲观、思想狭隘等,很容易将问题向坏的方面想,成天心事重重,无所适从,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听不好课,成绩直线下滑。当然,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的语言、语气、表情、态度、动作等很容易造成这类学生的误解,认为老师对他们不重视、偏心,于是对老师产生不满,课堂上也不跟着老师“动”起来。

2、数学语言障碍

有的学生“动”不了题目,主要在于读不懂题,看不懂图象和符号,这就造成了数学语言障碍。他们往往表现为对数学语言的识别、理解、转换、构造、操作、组织、表达等有一定的困难。根源在于对数学基本概念把握不到位。比如恒成立问题、含参数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结合基本概念认真分析,对所涉及的数学语言加以识别、理解、转换,不难找到突破口,按照一定的程式构造、组织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表达解题过程。

3、缺乏创造性数学思维

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能正确地思维、分析,缺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认知结构。遇到问题时,不能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提炼出所需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4、数学应用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

有的学生在处理应用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样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怎样的数学加工,进而产生“所学知识用不上”的感觉。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学生只管学习,不管生活实际,很少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树立起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意识,缺乏创新精神。

除了以上一些情况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不能“动”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三、让学生“动”的策略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在宏观、微观、情境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从心理、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控,从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疏通,充分展示实际问题的产生背景,让学生容易接受。

1、心理、情感调控

“心病还需新药医”,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问题,需要教师从情感方面进行教育,“好言一句三冬暖”,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效果最佳。及时鼓励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从心理、情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有的学生基础掌握不牢,接受能力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敢动口、动脑、动手,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害怕出现差错,受到其他同学的嘲讽。对此类学生要创造条件,要鼓励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对了,要及时表扬;即使不完全正确,也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课后,对这类学生也要正确开导,让其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的欲望。

2、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及数学语言的训练

数学概念往往是用逻辑严谨的数学语言阐述的,是数学家们经过千心万苦提炼出来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然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就会束缚其思维的发展,当然做不了题,在课堂上也“动”不了。因此,按照数学认识论的观点,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像数学家当初解决问题那样,先对“发现”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大概的认识,然后用严密的数学语言逐步地阐述清楚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时,应当重视概念的实质,弄清其内涵和外延,借助直观图形、实物等作为概念理解的感性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认识;应当对概念、法则的关键字句强化理解,最好用贴近生活的语言陈述,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应当讲清一些数学符号的意义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背景,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语言识别上的障碍;还应当强化数学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增强其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3、重视过程知识的教学,构建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大量的结果知识,而且存在大量的过程知识。如果重结果,轻过程,那么就不能构建起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就只会记住结果,至于中间过程怎样,就不知道了。在考试、作业中,就会出现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现象,原因是中间过程不知该怎样用数学语言书写。这样会导致学生数学素养欠缺、创新意识薄弱的结果,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动”的能力。我们提倡“重结果,更重过程”。应当清楚的是:过程知识不仅在结果知识的获得方面起到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过程知识既是大量知识的载体,又是培养良好数学素养的载体,还是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载体。获取过程知识才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还能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使认知结构更为完美。数学家克莱因曾极力倡导:留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实质上,这种“领悟”正是指获取过程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从宏观、微观、情境等方面出发,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数学活动形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背景材料,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学,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思维的动向,让旧知识重现以及与新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真正“动”起来的目的。

4、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不少学生对数学认识很肤浅,对数学思想方法了解甚少,对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不能转化角度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集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这些在解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不少学生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教会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正确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展示类似于数学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真理的过程。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增加其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可操作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动”起来,以达到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有昌 数学语言障碍初探,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徐献卿等 数学知识的两种形态与数学教学,数学教育学报。2002.2

【3】何小亚,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数学教育学报,2002.1


相关内容: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将执行新方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第二次经验交流会
200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全国获奖名单(
浙江省2007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与观摩活
200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浙江赛区全国一
专家谈高中数学新课改 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
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评比活动在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于举办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浙江省
2004年高中联赛部分省市第20名分数和入选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