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关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反思


一.  教学过程简述 出示例题9+3= ?让学生口答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因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你们想一想(边说边作掰手指状)。 生4:我知道了,我们还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手指。 (在座学生哄堂大笑) 师:对你说得很好,我们是还可以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生5:不对,这个方法是幼儿园里教的,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难为情的。
师:(显得很不自在)接着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摆小棒,先摆9根,再摆3根,然后数一数,一共有12根。 生7:还可以摆圆片、摆三角形…… 师:把这些方法都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显得很自豪)。 二. 思考 1. 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只要学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同一层面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课的前几种算法可以称作为算法的多样化,而后面几种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学生所用的方法属于不同层面的,所以称不上算法的多样化。本堂课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算法多样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多样化才多样化,并不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2. 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有一个后继步骤,那就是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对学生来说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何为算法的优化,我认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在多样的算法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最为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这个和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前只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优化,而现在更强调从学生的层面去考虑优化。且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完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地积累、实践不断地深入,学生已经优化的算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本课一学生所讲的掰手指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方法难为情的。从中不难看出掰手指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方法了,也就是对于小学生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时除极个别外,他们的优化目标不会是掰手指了。 3.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 三、实践反思 1. 本人认为,本课执教教师在学生已经回答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时,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诱导学生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学生一开始没有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实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潜意识地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这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把这种算法搬出来而且还说这是一种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计算时都去掰手指,高年级手指不够又该如何? 2.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在新课中当学生已回答出三种不同的算法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谓的“多样化”。其实这已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多样化”了。   对于新课标,本人对他的认识也不够深入,有待于今后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相关内容:

关于举办2006年浙江省数学夏令营的通知
关于举办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浙江省
关于征集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的通知
关于锯条的振动周期与长度的研究
算法教学案例─进位制
“VB”环境下的算法教学探讨
例析新课标算法概念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
对普高实验教材数学3(A版)算法初步设置的
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的探讨
新课程实践中的“三个关于、八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