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不要轻易改变主题图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由主题图呈现信息,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展开教学。主题图往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背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有些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在实施教学时经常轻易地放弃了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以自己另行创设的情景取而代之,还美其名曰“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使“主题图”丧失了原有的价值。教师对主题图所蕴涵的知识把握是否正确,理解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以下是笔者所听一堂课的片段。 【教学片段】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一教师是这样设置情景的: 师:你们最喜欢什么节?(说明:上课时间是六月份) 生:六一节……。 师: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大家过得快乐吗?今年“六一”,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多位学生:看表演、参加游园活动、学校给我们每人分冰激凌、没有回家作业…… 师:为了让大家愉快的度过“六一”,每年的儿童节学校都会送大家一份小礼物。今年的礼物就是请每位小朋友吃一个冰激凌。……其实吃冰激凌里还有好多数学问题呢?大家想过吗? 多位学生:一个冰激凌多少钱?……全校要买几个?……学校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真会思考!你跟学校的总务主任想到一块去了,他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板书:学校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多位学生:班级数、每班人数、每个冰激凌价钱。(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买之前,总务主任调查了部分同学,根据大多数小朋友喜欢的口味选择了这种冰激凌(课件呈现图片),每个2元。我们全校有18班,每班平均有50人(课件呈现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学生很顺利的说清楚了“50×2×18”和“50×18×2”两种方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教师不断启发:“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无语。 师灵机一动:我想到了一种方法,大家想一想,老师先求的是什么?板书:18×2×50 生无语。 师:仔细想一想,也可以同桌讨论,18×2求的是什么? 生无语。 师:假如每班只发1个冰激凌,全校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18×2 师:实际上每班发1个够吗?那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平均每班50人,实际要发50个,所以是18×2×50。 师:谁再来说说18×2×50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 【课后访谈】 笔者:你为什么不用教材的主题图? 教师:因为我估计学生对广播操比赛的情景不感兴趣,而刚刚过去的六一节学生记忆犹新,而且吃冰激凌也是他们非常难忘的情景,以此引出数信息,不正好符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理念吗?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好数学大有用处。 笔者:你讲得很对。的确,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种教学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新的情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他们深入地探究。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教材为什么以列队做操的形式呈现信息?这对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在数学思考上有没有帮助? 教师:我没有想过。我只是想我的情景也是用连乘解决的,所以就用上了。 笔者: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18×2×50”这种方法? 教师:因为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只是我们班学生基础差一点。我提出来主要给学生一个启发,打开他们的思路,使一部分好的学生吃得更饱。 笔者: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估计班里有几成学生能够理解? 教师:不知道。讲了后,应该都理解了吧? …… 【笔者的思考与建议】 座谈时,该教师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使彼此的交流非常愉快。应该看到,这位老师的新课程理念学得比较透,且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该教师还谈到:各种公开课几乎没有一位老师用书上现成的主题图,都是自己重新创编的。如果情景创设跟书上一样,听课老师会认为这样没有创意、没有新鲜感。由此可见,改变主题图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教学行为。诚如该教师所言,教材无非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主题图”并非不可更改。换言之,主题图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但是,改编或者另起炉灶,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它实质性的内涵,据此而行,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主题图,教材呈现了三个做操的方阵,主要体现了以下意图: 1.以校园活动为主题场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比较强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2.以情景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方法解决,进而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尽管老师认为“连乘的内容不完全是新的知识点,即使不教学生也能做对”。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除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外,还应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方法和思维能力上的准备。因此教师在这种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用哪两条相关的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使学生明白这样计算“先求的是什么,然后再求什么”。而教材提供的情景对于学生理解三种解决的策略非常直观。10×8×3: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10×3×8:“把三个方阵看成一个方阵,这样每行就是10×3人,一共有8行;8×3×10:把三个方阵纵向排列,这样每列有8×3人,一共有10列。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让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都能借助直观掌握方法,并初步感知数量关系。然后逐步脱离直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不同情景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图形直观的形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学的隐形知识系统,由于“隐形”,所以往往被忽视。而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利用教材主题图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演示,将三个方阵重新排列,如排成“30×8”和“24×10” 的长方形,使学生感受到队伍的形状变了,但人数相等,进而感悟到长方形“等积异形”的数学思想。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够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并注意具体环节点化学生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生动的、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反观该教师设置的情景,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兴趣与内容的现实性,学生尤其是中下层面的学生理解方法时由于失去了直观的支撑,这种情形下学生只能机械的掌握方法,而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即使讲得再透,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或“记忆型”,而非“智慧型”。综上所述,我们在使用主题图时,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好好把握其内涵,并对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景设置,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得到发展。


相关内容:

数学数学家丘成桐:不要把“奥赛”变成另一
丘成桐鼓励中学生天马行空 不要为了考试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