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特点探究


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师生共同发展观

新课标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性,自主性教育理论。它以5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为标志。当前,对它的研究可以说方兴未艾,但它对西方教育的促进作用已经日益受到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此作出最大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的当首推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正是皮亚杰等一批热衷于教育改革专家们的不懈探索,使主体性、自主性教育思想日趋成熟,为现代教育、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建构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是新理念(现代观)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即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积极的评价者(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不是辛勤的园丁)。

在此新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必将由过去的“主导作用”转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数学教师将由数学知识传授的主宰者转变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和评价者。既然师生一起参与学习和探究,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自身──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成就了自己(教师不是蜡烛)。

2、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凸显的教育理念,它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准绳,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

其实上面所述的发展观多少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此单例强调,目的是为了提醒我们在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勿忘渗透人文知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就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人格、意志、品质(人文精神的积淀)的养就更为重要,正如西方某教育家对教育的实质所作的精僻的诠释一样“把所学的东西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对我们的数学教育而言,剩下的是什么?就是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或领悟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规律、审美意识和意志品质,什么知识、公式、定理,到头来终究都是会忘记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传统观与现代观的比较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的要求。有鉴于此,教师应首先对数学教学(设计)过程有深刻的认识。

项目

传统观

现代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

数学方法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教学内容

增大课堂容量,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要求

教师讲清、讲透、

严谨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意义建构,真正理解知识内容。

学习要求

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以问题的圆满快速解决走出教室

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通过猜想、尝试、分组讨论、反思,让学生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素质

语言、板书等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师要与学生交往互助、共同发展。

教学评价

重结果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

传统:重结果。评教师。知识点有没有讲清楚、落实;板书、时间段安排是否合理、恰当。

新课程: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评学生。是否引导学生都参与了,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空是否足够。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对建国后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的改革,它虽然超越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弊端已逐渐“显山露水”,“请你跟我走,保证没错”的主导式教育思想,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多方面展开,只是为知识而教,不是为多元化人格的发展而教。

从宏观上来审观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存在以下特征及弊端:

1、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

3、以静态教案为本位,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现代学习化社会要培养适应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数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起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2、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油价过程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预计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僻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使本来充满生机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

3、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

适应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是:着力引导—主动参与—有效建构。柏拉图曾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达到完善的境地。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用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亮人的心灵”。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为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学习。

4、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复旧、讲新、练习、作业”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形式单一,只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这种只强调“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单一模式,只能使学生处于机械训练,被动参与之中。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变“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为一个合作者和一个咨询者,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过程化。

5、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明确知识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动地思考、概括、提炼、消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2)合作性学习: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与此同时,它能改变传统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和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三动)的时空。

(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第三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

(4)趣味性学习:数学家王元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玩”是青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师应抓住这个特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把做智力游戏、小发明、小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融入第二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6、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以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课堂教学提问;是否能解决书本上的练习题;是否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测量指标,目的是选拔和管理。而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更侧重于形式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7、课堂教学手段的转移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和操作教学媒体(教具、学具、现代化教学媒体)向学生呈现和讲述知识。而新课标下应把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亲自操作,使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效果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学生有没有活动起来;学生有没有讨论的意识;有没有问题意识。敢不敢对教师的解析提出质疑;敢不敢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没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没有探索的亲身体验。会不会自己小结(评价);课后会不会追上来刨根问底;会不会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有没有学习的小群体;会不会争论不休;师生、生生、群体间有没有互动;能否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与分享等等。

优秀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轻松走进课堂,在愉快且又适度紧张中学习(探究);又要让学生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自由自在中研究(学习)。用复旦大学校长的话:复旦之所以成为全国名校,是因为它让所有学生都带着问题走出校门。


相关内容:

专家谈高中数学新课改 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互动与整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警惕“新课效应”
新课改:融认知和情境于一体
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性挑战
试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