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数学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投入地学。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走出小教室,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例如: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我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有“生命”的课堂,增强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暴露出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1. 营造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
    在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说:“只要你想到了,就说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不要怕出错,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没有人会笑话的。”有一次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练习时,我让学生围绕“甲数是4,乙数是5。”提问。学生想到了这样几种: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我问还有其他问题可以提吗,学生都摇头了。这时我发现平时学习有困难的一位学生好象有话要说,可又不敢说的模样,于是我不断地鼓励:“还有问题的尽管说,讲错没有关系,就怕你没有勇气!”在我的目光注视下,这位同学终于举起了手:“甲数和乙数的和是几?”这个问题引来一片笑声,回答的同学的脸一下子红了。这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发笑?学生都说太简单了。我就说这个是问题呀,老师只要你们提问就行了,并没有规定要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学生马上增添了提问的勇气,又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甲数是甲数和乙数和的百分之几?甲数是甲数和乙数差的几分之几?等。刚才回答的那位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勇气,积极参与了提问过程。教学中或许学生提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只有在学生有勇气提问后,才能慢慢引导他们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这样融洽的教学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敢说、敢问。
    2. 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学生“愿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4来,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愿问。
    3. 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
    (1)让学生在预习时养成质疑习惯,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将准备学的新知识认真读仔细想,把重点的知识在书本上圈圈、点点、画画,并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在专门设置的“质疑本”上,课前向教师提出疑问;
    (2)课上,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3)学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想自己刚才学过的内容或提出一些异议,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

    三、挖掘有“生命”的数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关内容:

数学专业悄然走俏 培养宽口径毕业去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 引动学生探究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
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创造了条件
怎样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