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老师,你先出!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执教的是新课标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对策问题”。课一开始,他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这里有6张扑克牌,等会儿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我和他每人3张,我们比大小,3局2胜,谁敢上来和我比一比?”要求提出后,也许是因为后面听课的老师比较多,学生们有些紧张,只是少数同学举起了手。老师随意点了一个。这个同学上台后,老师说:“你先出。”学生出了一个J,老师出了一个Q(师赢)。学生又出了一个K,老师出了一个5(生赢)。最后学生出了一个7,老师出了一个9(师赢)。老师宣布:“我赢了。”看见这个同学败下阵来,下面的同学有些坐不住了,开始蠢蠢欲动,有些甚至已经站起来,举着手,做出一副只等老师点名,随时准备冲刺的模样。“某某同学,你来。”被老师点到的这位学生十分得意又兴奋地一蹦一跳上了台。就在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话:“老师,你先出。”此话一出,使原本已经安静下来的教室又沸腾起来了。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他为什么让老师先出。后面听课的老师则暗暗点头,赞同这位学生的做法。而在台上上课的老师也许是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要求,又或许是怕接下去的局面会难以控制,在犹豫了几秒钟之后,说:“这次还是你先出好吗?”听了老师的话,这位同学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心不甘情不愿地点了点头。结果可想而知,经过3局较量,又是老师赢了。再看这位同学,这一节课似乎再也没有刚才的激情了…… 因为和这位老师教的是同一年级,而这部分内容我正好还没有上,所以在心中佩服这位要求老师先出的同学的同时,也想试试自己班是否有这样的学生。于是在上课时,我依样画葫芦地做了这个游戏。在第一轮结束之后,果然有很多同学不服气了。我特地叫了一个平时胆子大,脑子又灵活的男孩子。上来我就问他:“谁先出?”他说:“老师,你先出.”我出Q,他出7(师赢);我出9,他出K(生赢);我出5,他出J(生赢)。“Yes!”还没有等我宣布结果,学生们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从座位上跳起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了。“你们知道刚才那个同学为什么叫老师先出,为什么会赢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看着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就知道今天他们一定会学得很认真,很主动。果然,接下来在研究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后,他们很快自己得出了结论:“要想获胜,一、必须对方先出。二、下等对上等,中等对下等,上等对中等,才能3局2胜。” 通过听这位老师的课和自己的亲身实践,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 一、“老师,我先出!”这句话对前一位老师来说可能是意外生成的,但是对我来说,因为有了这位老师的前车之鉴,这句话则是在预设之中的。然而反过来想想,如果前一位老师能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课堂上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那么这句话则应该是“预设性的生成”,是在教师掌握之中的。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那么,教师在课堂中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付自如。 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在上这课之前,早就学会了当中的一部分知识。就比如这位学生提出要让老师先出,即使他没有必胜的把握,至少他已经知道谁先出对最后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学生让老师先出时,想到自己可以战胜老师了,他的心中是多么自豪。而他的胜利又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契机。而老师却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已掌握的经验当作是“绊脚石”,硬是将学生拉到原本设计好的教学中来,生怕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还没开展,一些原本应该在探究研究之后才得出的结论,却被学生在没研究之前说了出来。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时最需要的是调整教学预设,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在课堂上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生成其实是必然的产品,这些生成有些是预期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但并非所有我们预期的生成就一定是好的,也并非所有没料到的生成就不利教学活动的开展,生成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关键看教师怎样来处理,即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的作用。如果处理得不好,那么势必会造成冷场、跑题等尴尬的情况。但如果处理得当,课堂就一定会“因为生成而美丽”,甚至可以说越是出人意料的生成越能大放异彩。


相关内容:

海南考生高考数学成绩较低 评卷老师“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