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剪”后而悟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因此,每一学期的教材中都安排了实践活动。一般的数学课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实践活动则侧重于知识、方法的综合应用,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手脑并用的活动。实践活动作为新增的内容,很多教师对此发出感慨,不好操作。主要原因有家长配合意识淡薄,教学场地用具受限制,教师组织调控能力的薄弱,以此造成教师在该部分内容的组织教学难度相当大,甚至干脆把它删除了。事实上,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数学实践活动看成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应把握数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剪一剪”是图形与变换这一单元中的实践活动课,在一次准备不充分的状况下,我不假思索地上了这一课。以下是本课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剪一排小人     当学生第一次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后,教室里马上出现两个现象。一部分学生剪出了断臂的小人,另一部分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成果。于是,我开始让大家议一议操作时的要领。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大家总结了要美观,不能歪歪扭扭的;要在连着的一边画上半个小人,要不就会断了等结论,我觉得孩子们说得比较完整,而且很在理后,就让他们再剪出2个小纸人。     学生独自操作,剪出2个小人,4个小人后,我引导学生猜测: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对折的次数与小人的个数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对折4次后,猜一猜会是几个小人?     此时此刻,大部分学生沉浸在剪纸中,只是时而抬头看看黑板,时而看老师,这时,有一两个学生马上说是8个,说出每次都是2倍的关系,我马上给予肯定,于是快速让学生验证。结果参考验证的学生很少,因为他们只顾自己剪作品,没有思考,收效甚微。     片断二:剪围成一圈的小人     师生共同折好画上半个小人后,马上行动起来。     岂料,矛盾产生了,有个学生大叫一声:“老师,小人手断了!”     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你剪不好了!”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老师,我可以了!”     “很不错嘛!剪得很好!”我简单的一句评价,让第一个学生羡慕不已,我边说边继续着自己的示范,谁知,我自己剪的结果与第一个学生的一模一样,我纳闷了,马上检查一下,觉得没有折错了!可小人还是散架了呀?原因究竟在哪?与刚才相比,关键的不同点是哪一步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有很多学生都催我给他们看一看,我马上跟学生说:“很遗憾!老师这次剪失败了!”于是我拿出自己的作品,接着,我统计了成功率,大概只有10%时,教室里此时是一片吵杂声。     直到这时,我仍没看出自己的失误在哪?于是先让学生展开讨论、继续验证,有了这个时间,我再一次回顾自己折成三角形后的纸,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翻了几遍,原来,这3边只有一边有开口的,其它两边都闭合的,如果刚好把小纸人的手画在开口处,小人就断了,为了验证自己的结论,我又快速剪了一个,这回成功了!我走到学生中间发现他们的讨论仍没结果,这正说明刚才剪成功的学生,只是偶然的,并不懂得真正的道理。     最后,我停止了学生的讨论,把他们再次组织好,介绍最关键的画图步骤,这时,每个人都洋溢着笑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剪”了之后,让我是大汗淋漓,恍然大悟呀!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一系列的“罪状”是清清楚楚的。     一、忽视“实践活动”的价值     我重新解读了文本,发现“剪一剪”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通过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材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另外,教材也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的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片断一的教学中,我过早肯定了猜想的结论,忽略了大部分孩子还在乱剪一团的现象,这使数学本质的知识漂浮在“剪”的表面,使大部分孩子失去了一次探索、猜想、验证的经历。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针对二年级的教学建议时就明确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课程编排时,数学实践活动是独立完整的一个课时,我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意义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验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完成能力。     二、忽视“小组合作”的优势     合作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虽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是必须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使小组合作的优势充分地发挥,使之有效,适度地促进问题的探索过程。片断一中,由于没有让小组展开合作,使剪的这个过程既费时又低效,缘于我的预设中认为第一环节剪一排小人,孩子们不会有困难,因而错误地让学生独立操作,使合作在这一环节中失去应有的价值。作为实践活动,本该由学生在组内开展活动,才能实现生生互动,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片断一中,如果设置几个问题,便可环环相扣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要剪一个小纸人,怎样剪的又快又好看?”“为什么只要剪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纸人呢?”“对折的次数和小纸人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问题的抛出,势必在学习中引发探究和思考的欲望,使学生能更快,有效地参与活动,倾听别人的发言。     三、忽视“课前准备”的重要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时数较以往相比,减少了近1/3,一学期每班的数学课有100多节,这样宽松的教学时间往往会让许多老师麻痹大意,导致课前轻轻松松,课上热热闹闹,课后慌慌张张的状况,一旦学生学得不扎实,反正有时间,重新“补补修修”吧!在片断二的教学中,由于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操作要领,才出现课上尷尬的局面,虽然我主动承认自己失败了,但万一在课上我不出失败的真正原因而导致课后解决的话,那我得如何面对孩子,我将怎样正视他们,好险呢?庆幸,庆幸,最终挽回了自己的面子,但至今,我的心里还捏着一把汗,之所以忽视了课前准备这一工作,小媒体的配套设备和教学案例的层出不穷并无过错,关键是教师思想上是否真正把这一环节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之中。     通过反思,我最终找到真正的“元凶”,那就是没有读“透”教材,记得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许多一线教师用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这表明,教师在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与书写教案的时间上存在着严重的倒挂现象。在陈燕香老师的《“读”结构;“读”教材的一个重要维度》一文指出:“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特别是要强化单元知识的结构意识,站高一点看材料,‘眼高手低’,自上而下地设计每一节课”。因此,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案,才能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为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服务。    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蕴含着独特的价值,积淀着长期的探索与经验,是我们实践新课程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不可草率茫然地上着每一节课,不要让“昨天的故事”重复地演绎着。


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